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蓝光进化论 | 千亿美元市场风口:揭秘生命“黑科技”的实业基因

发表于2018-06-27

蓝光进化论 | 千亿美元市场风口:揭秘生命“黑科技”的实业基因


生命科技篇




2018年5月30日,四川省科技奖励大会现场。

美国毒理科学院院士、四川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,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、首席执行官康裕建,代表第七批省级院士(专家)工作站的进站专家发言。他在接受《四川日报》采访时透露:全球首创的3D生物打印血管,有望在今年年底获得人体临床试验批准。

蓝光英诺成立于2014年,是蓝光旗下以自主研发的核心引领技术,推动3D生物打印全球应用的高科技技术服务公司。与国家首批“千人计划”特聘专家康裕建的“牵手”, 为蓝光在生命科学领域的“黑科技”探索,提供了来自科学家的强大支撑。

2015年年底,蓝光较为明确地提出“人居蓝光+生命蓝光”的双擎驱动战略。

通过对“生命蓝光”战略板块的深度溯源,我们发现正因为秉承着“为生命赋能”的实业精神,让蓝光集团找到了新的进化和生长方向。这种企业战略确立的初心和过程,同样给了业界一种新的启示。

1

选择

以实业精神,谋双擎驱动

 

 

 

市场趋势的变化,给企业带来考验,也提供了更多可能。

2013—2015年期间,钱荒、企业融资成本走高、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短时间内开闸,这一系列经济环境和政策因素,让房地产企业总结出一条生存法则:只有走规模化道路,才能更好地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周期风险,以及用更具说服力的企业信用背书去打开融资渠道。

做规模,就意味着对现金流、资金和资产总量的要求提高,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,成为绝大多数房企都能够想得到的途径。

举例来说——

恒大集团在粮油、快消品、文旅、体育等方面的多元化布局,自然是那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。花样年集团将物业服务板块“彩生活”分拆独立上市,是另一种追求规模化发展和善于讲故事的典型。在花样年开了先河之后,万科、保利、富力等相继效法。绿地集团因其在轨道交通建设上的先发优势,以及在金融等方面的多元尝试,提出了著名的“大基建”、“大金融”、“大消费”三大领域跨越发展战略……

不可否认,资本运作的扩张模式和“小步快跑、快速迭代”的互联网思维,深刻地冲击、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生态和游戏规则。即便是今天,我们看到像恒大在粮油、矿泉水等投资领域的“快上快退”,物业服务分拆上市后遭遇红海竞争和题材效应快速消减,都为整个房地产行业的“进化”,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“历史”。

2012年前后,正值蓝光地产再次开启全国化步伐不久,也并无例外地面临这样的考验和选择。众所周知,蓝光谋求上市的这个动机,早在2007年左右就已经萌发,并且坚定地“锁定”了通过重组成都的上市制药企业迪康药业,来实现梦想。2015年,房地产企业通过重组方式实现借壳上市的通道打开,蓝光即成为第一家顺利通过审批的企业。

大多数通过资产重组实现借壳上市的房地产企业,都在资产重组阶段,对壳公司的原有业务板块,进行了“洗心革面”式的整合,完成上市和股票更名之后,就再见不到之前壳公司的经营痕迹。引人关注的是,蓝光发展始终保留着原迪康的制药业务,并且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,进一步战略性地上升至“生命蓝光”的高度,成为驱动企业更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。

资本并购领域的专家对蓝光的做法赞赏有加。因为这契合国家战略导向,顺应大消费升级以及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趋势。

而在老蓝光人看来,这是顺理成章的事,因为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做机械出身,对技术类的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,身上有着鲜明的实业报国情怀。蓝光集团在重组迪康药业七年多的长跑中,早就已经烙下了实业报国的企业家精神。

正因为如此,完成重组上市后的蓝光发展,将原本只专注于处方药生产的迪康医药板块,升级为“生物医药”,和蓝光英诺一起,组建蓝光生命科技集团。“人居蓝光+生命蓝光”的双擎驱动战略水到渠成。“3D生物打印+生物医药”的创新支柱产业,构建起生命蓝光的战略分支。

2

模式

企业家+科学家的合璧

 

上一页|1|
/1页